近日富投恒盈,#山东话曾是统治喜剧界的三大方言之一#登上热搜,这波热度不仅让方言幽默再次引发关注,更勾起了人们对山东人“自带笑点”体质的好奇 ——
从古至今,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山东,从不乏幽默的基因。只不过,这种“老实人的幽默,不是逗闷子,不是耍贫嘴,而是一语中的,道破天机”,含着大智慧。
闲言碎语不多讲,今天我们就表一表“鲁味幽默”的“天选”基因。
方言是幽默的天然优势
在网络上,有一个话题颇为流行——说山东话会不会影响颜值,很多人对此的答复是肯定的,但在不依赖颜值全凭才华的脱口秀舞台上,来自山东的脱口秀演员们,却因为“有趣的灵魂”赢得观众的喜爱。山东话成了喜剧演员们幽默感的一部分,在与个人气质、表演风格融合中,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。
徐志胜
来自济宁的徐志胜和来自菏泽的何广智说话都带有浓郁的“鲁西南风味”,老家济南章丘的孟川自带“济普”风味,来自淄博的唐香玉则用一口地道的方言,在美貌、高学历和山东话之间架起了桥梁。
黄渤《疯狂的石头》剧照
在电影《疯狂的石头》中,不说演技,黄渤一口青岛话就能让人笑疯。在短视频平台,“青岛大姨张大霞”“赵厂长”等博主凭借方言和演技形成了个人特色;抖音混血女孩刘嫒润一口胶州话,令网友大呼“青岛离荷兰不远”……
再向前追溯,上世纪90年代初,倪萍用山东方言播报的《天气预报》富投恒盈,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。
有人依据在喜剧中出现的频次等,排出搞笑方言榜,山东话榜上有名。山东人豪爽的性格,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说话直接、坦率,带有一种幽默的倔强。还有,在民间文化中,如山东快书等曲艺形式,语言节奏明快、内容诙谐,这种文化传统也影响了山东人日常的语言风格,形成了庄重又不失幽默诙谐的特点。
真诚是幽默的流量密码
近年来,众多山东“小哥”“老师儿”“小嫚儿”等,带着一口“山普”,在喜剧舞台上大放光彩,硬生生凭着才华成为人们喜闻乐道的“偶像”。这份才华来源于真诚。
最近山东大妈房主任的一段脱口秀视频在网上爆火出圈。
房主任,一个操着临沂口音的平平无奇阿姨,看上去朴实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样子,和“脱口秀”三个字好像没有半毛钱关系。这位来自农村、经历过家暴并最终选择离婚的女性,却用最幽默辛辣的段子、最轻松诙谐的语调分享了她的故事和感悟,让全网又哭又笑。
房主任的脱口秀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,在于她完成了一次生命之间真诚的言说,展现了挣脱桎梏的重生力量。但房主任没有让观众的情绪停留在惋惜与心痛中。她用朴实幽默的话语,讲述自己面对逆境的挣扎与不认命,把隐忍的沉默转化为有力的表达。
唐香玉凭借着一股“平静的疯感”,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脱口秀舞台上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赛道,以“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村第一位全日制女硕士”的标签立住高学历单身女性的人设。在节目里,她自嘲形势严峻,因为她00后的弟弟都快结婚了,她反省道:“生育率没帮上忙,升学率我带起来了”,引发爆笑。在脱口秀的“相亲赛道”,唐香玉巧妙地运用自嘲与反思,将个人经历与社会现象相结合,引发了观众对于职业选择、家庭期望与个人价值实现之间关系的思考。
从相声、小品、喜剧电影到如今大火的脱口秀,在众多喜剧形式中,山东籍演员给外界的最大印象就是真诚。如青岛喜剧明星黄渤能歌善舞、能说会道,浑身都是“幽默细胞”。山东人的真诚性格让喜剧更具亲和力。网友评价:“山东演员不耍贫嘴,而是用真实生活戳中笑点。”
文化自信是幽默的“硬核 buff”
喜剧界“山东天团”的崛起,也并非偶然。因为若要论起来,山东人的幽默细胞要追溯到数千年前。
在山东,提到幽默的“祖师爷”,大家的目光往往会瞥向孔子。当年,孔子周游列国时,被一个郑国人嘲讽“累累若丧家之狗”,孔子听说后不仅不生气,反而感到很高兴,觉得“丧家之狗”的形容很贴切。
另外,在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”等“子曰”中,孔子都传递出了多些快乐、少与人生气计较等生活态度,为山东人的豁达性格“打底”。
就喜剧创作来说,山东人蒲松龄也提供了良好的路径。相传,他当年为了写《聊斋志异》,开茶摊“喝茶换故事”,收集了一桩桩人间悲喜事。如果生活在现在,他也一定是个脱口秀“大咖”。
早在明清时期,山东快书、山东琴书、梨花大鼓等曲艺形式就已风靡民间,成为喜剧文化的源头活水。
山东琴书
山东快书起源于清代,早期以“武老二”(即武松故事)为主要题材,表演者手持铜板,一人分饰多角,语言诙谐,节奏明快。20世纪50年代,高元钧、杨立德等名家将其推向全国,成为山东喜剧的代表性艺术形式;山东琴书又称“唱扬琴”,表演者自弹自唱,曲调悠扬,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。济南市曲艺团曾推出《泉婆婆》,打破传统“坐唱”形式,加入乐队伴奏和动态表演,使这一古老曲艺更具观赏性;山东本土相声虽不如京津地区兴盛,但传统相声《山东二黄》(以山东话唱京剧《秋胡戏妻》)凭借方言的诙谐演绎,成为经典。
《山东二黄》
人们常说,艺术来源于生活。幽默的喜剧艺术自然也不例外。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、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、困难、场景,被山东喜剧人以吐槽或自嘲的方式讲出来,变成一个个爆梗,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山东印象,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山东形象。其中流露的是山东文化的开放与包容,也体现着山东人的智慧与自信。
从传统快书、琴书,到现代舞台剧、脱口秀,山东喜剧已完成从“地方曲艺”到“全国现象”的跨越。要真正品味这份幽默的精髓,不能仅停留在欣赏演员作品的层面,更重要的是走进山东,在人与自然风物中,感受这份浸润在山东人骨子里的生活智慧和幽默气质。
正如网友调侃:“幽默的尽头不仅有东北,还有山东。”在这场喜剧浪潮中,“鲁味幽默”正书写属于自己的一章。
资料来源:青岛宣传、山东商报等
(大众新闻编辑 吕继萌 整合 策划 李萌博 张晨)富投恒盈
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